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大全
语法基础知识大全 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大全 分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 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 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实词 (一)名词 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 2、种类: ○1表示人的:教师、学生、工人、父亲、白求恩; ○2表示具体事物的:房子、汽车、电话、计算机; ○3表示抽象事物的:精神、物质、友谊、法律;(抽象名词) ○4表示时间的:过去、现在、春节、元旦、早晨、晚上;(时间名词) ○5表示处所的:北京、四川、中国、美国、亚洲;(处所名词) ○6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以上、之下;(方位词) 3、名词的语法特征: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如:牛吃草; ○2也可作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如:柳树梢头 ○3名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条河、一头牛、三位同学 ○4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能说“很同学”、“不房屋” ○5不能重叠,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等,这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6有些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不加“们”的名词可是个体,也可是群体。 *方位名词可以单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要用在名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 (二)动词 1、含义: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种类: ○1表示动作行为的:说、笑、写、看、走、休息、学习(动作动词) ○2表示发展变化的:增加、减少、提高、降低、发生、出现(表示存在、变 化、消失) ○3表示心理活动的: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心理 活动动词) ○4表示可能、意愿的:能、会、要、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能 愿动词同) ○5表示趋向的: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 来(趋向动词) ○6表示判断的,只有一个:是 (也叫判断词) 3、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 ○2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 程度副词外、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4动词可以重叠使用。一般表示时间短暂或试一试的意思,如“看看、走走, 研究研究”等。 * 能愿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趋向动词可单用,一般多用在其他动词的 后边。 (三)形容词 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2、种类: ○1表示形状的:大、小、高、矮、长、宽、笔直、弯曲 ○2表示性质的:好、坏、美、丑、高明、美丽、诚实 ○3表示状态的:快、慢、软、硬、兴奋、激动、悠闲 ○4表示颜色的:黑、白、橙、红、苍白、碧绿、绿油油 3、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如:“太阳 红、红太阳” ○2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3形容词的前边一般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等表示程度 的词。如“很大、最明白、多么慌”等 ○4形容词也可以重叠,有加重语义的作用,可以把事物的性质、状态描绘得 生动一些。 重叠形式: 单音节:基本式是AA或AA的、AA儿。如:早早、长长的、慢慢儿 双音节:基本式是AABB或AABB(的)、AABB(儿)如:清清楚楚、高 高兴兴(的)、痛痛快快(儿) 少数双音节贬义形容词的工A里医药卫生AB式:如:马里马虎、小里小气、 糊里糊涂 附: 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语法特征比较表 区别 词类 主要语法特性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1 能否经常作主语 能 不能 2 能否经常作谓语 不能 能 3 能否受“不”修饰 不能 能 4 能否重叠 不能 部分能 5 能否用肯定否定并列形式提问 不能 部分能 6 概括意义 人或事物 动作、性状 动词与形容词的语法特征比较表 区别 词类 主要语法特性 动词 形容词 1 能否带宾语 绝大多数能 不能 2 能否受“很”修饰 多数不能 多数能 3 重叠方式和意义 AA式、ABAB式表示动量少或时量少 AA式、AABB式表示程度加深或者程度适中 4 概括意义 表示动作、行为、活动 表示性质、状态 (四)数词 1、含义:表示数目的词。 2、种类 ○1确数:一、二、千、万 ○2概数:几、些、多、约 ○3序数:第一、老二、初五 3、数词的语法特征 ○1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作句子成分。 ○2数量短语常常作定语或补语,状语。如:一片浮云,看了一眼 ○3一些数词有固定的用法。数量增加要用倍数或百分数,可以说“增加了” 或“增加到”,前者不包括底数,后者包括底数。数量减少只能用分数,可以说“减 少了”或“减少到”,前者指净减的数量,后者指净剩的数量。 (五)量词 1、含义:表示单位的词。 2、种类: ○1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A、表示个体单位的:个、台、条、段、根 B、表示集体单位的:对、双、群、类 C、表示度量衡的:米、千克、公里、吨、平方米、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趟、遍、顿、阵 3、量词的语法特征: ○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 ○2单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组成BB式,表示每一个都在内。 ○3量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4、复合量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表示复合性单位。 ○1由两个物量词构成,表示同一事物的不同内容的计量。例如说到运输量中 的重量和里程,有“吨千米、吨海里”等,说到水的流量,有“秒立方米”。 ○2由物量词和动量词组成,表示事物单位和动作单位的加合。例如:“飞机共 飞25架次”“接待旅客100万人次” *数量词也可以重叠,组成“一B一B”式,修饰名词时,表示数量多,如“一堆 一堆的书”;修饰动词时,表示按次序进行,如“一个一个地说”; (六)代词 1、含义:代替其他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 2、种类: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者事物的名称。我、你、他、我们、它们、咱们、自 己、人家 ○2指示代词:起区别作用。这、那、这样、那样、各、每 ○3疑问代词:用于提问。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多少、几 3、注意事项: ○1代词代替某一类词,就具有某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2“他们”的使用范围比较广,除了用于男性,男女兼有的复数,都可以用 “他们”。 ○3“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为了亲近,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 说话人和听话人 ○4指示代词“这”用于近指,“那”用于远指 ○5代词一般是实指,有时也可以用来虚指,指称不确定的人或事物。如“你看 着我,我看着你”。 二、虚词 (一)副词 1、含义: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 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种类 ○1表示程度:很、最、挺、非常、十分、格外、更、越、几乎、尤其 ○2表示范围:都、总、共、只、仅仅、单、就 ○3表示时间、频率:已、已经、曾、刚、才、正、在、立刻、马上、终于 ○4表示语气:难道、简直、岂、果然、居然、只好 ○5表示肯定、否定:没、不、没有、莫、不用 3、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都能作状语。 (二)连词 1、含义: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用来表示并列、选择、转折、递进、 因果等关系。 2、常见的连词: 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 只要、因为 (三)介词 1、含义:常用在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前面,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修饰 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方式,目的,比较等。 2、常用介词及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四)助词 1、含义:是起辅助作用的词,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 2、种类: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着,了,过 ○3语气助词:了、吗、呢、啊、呀、吧、哪、啦 3、注意事项: ○1结构助词“的”主要用在名词前头,“地”主要用在动词前头,前后两 部分之间是修饰关系或限制关系。“得”主要用在动词之后,表示补充或说明。 ○2结构助词“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用来修 饰名词(后边在加“的”),或代替名词(后边要加“的”,有的不用加)。 ○3动态助词“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 发生过。 ○4语气助词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 (五)叹词 1、含义: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2、种类: 主要有“唉,哎,嗨,喂,哎呀,哎哟”等。 * 叹词一般都是单用,独立成句。 (六)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哈哈,嘭,哗啦,叮,轰隆隆”等。 二、词性的辨析 1)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A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 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 2)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 3)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 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5).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 明天我在家。 他在看书。 我比你高一点儿。 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 他给了我一本书。 别那我开玩笑。 他手里那着一本书。 6).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 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 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 如:我和弟弟都去过。 我和弟弟谈话。 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7).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 如:把住质量关。(动词) 把书拿来。(介词) 拿把菜刀来。(量词) 开了一朵花(名词) 花了很多钱。(动词) 8)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 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 买了一把锁。(名词) 把门锁上。(动词) 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 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 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 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 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 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四、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 “否”、 “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七、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