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祝福 第三课时

吴翠霞2020/7/14分类: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小说中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

明确: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

2、试找出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A.肖像描写:(共三次)

脸色——1青黄,2青黄,3黄中带黑。

两颊——1红的,2消失了血色,3消尽了悲

眼睛——1顺着眼;2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3眼珠间或一轮。悲哀的颜色。

衣饰——1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2同上;3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作用:展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礼法对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第一次虽贫困,但对生活抱有希望

第二次已经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第三次对生活已经彻底绝望

B.语言描写“我真傻,真的……”

作用:失子对祥林嫂是致命一击,反复述说是为了减轻内心痛苦;而人们对祥林嫂悲惨遭遇却厌恶和唾弃,说明人际关系的冷漠,预示着祥林嫂悲剧的必然。

C.神态、动作描写——两次祭祀

   第一次,讪讪地缩了手,疑惑地走开。

第二次,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

作用:说明精神为之崩溃

3、归纳祥林嫂人物形象。

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对生活要求低,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以至于被社会所吞噬。

三、分析鲁四老爷

1、文中的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明确:A.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    (间接描写)

B.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说明他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直接描写:行动描写)

C.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a祥林嫂被抢前的描写。

b.祥林嫂被抢时的描写。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的描写。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的描写。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的描写。

f.祥林嫂死后的描写。

他的语言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语言描写)

   归纳: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四、分析“我”这一形象

:说说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起何作用?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归纳小说主旨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深切地表达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六、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深刻意义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次,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二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结尾。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深化主题,首尾呼应,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七、作业布置:电影《祝福》的结尾对小说作了这样的改编:祥林嫂捐了门槛“赎罪”后却仍被鲁镇的人鄙夷,她愤然举起菜刀,砍向自己曾寄予无限希望的门槛。你认为这种改编是否符合小说中祥林嫂的思想性格?从文中找依据说说理由。

【教学反思】


上一篇: 祝福

下一篇:苏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