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如何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落实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中?
阿克马热勒·赛日克2024/8/19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 |
1 观潮 |
课型:新授课 |
课时:第一课时 |
||
授课时间 |
|
||||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②语言运用:能解释“横贯”“山崩地裂”“浩浩荡荡”“风号浪吼”“沸腾”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能与同伴交流对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看法。 ③思维能力: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 ④审美创造:学生能以欣赏的眼光,评价文中优美句子的独到之处,用朗读的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且迁移到生活中发现美的景色、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
|||||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能与同伴交流对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看法。 难点:学生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 |
|||||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
|||||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 2.指名请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的感受。 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生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
学生活动: 1.学生通过谈话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图片进行交流,交流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
||||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 (1)生字词学习。 (2)通读课文。 |
|||||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 |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书写生字。
|
||||
环节三:记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
|||||
教师活动: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指名学生汇报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 3.请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
学生活动: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从朗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 2.学生汇报说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
|
||||
环节四:课堂小结 |
|||||
教师活动: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
学生活动:
|
||||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田字格内,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听写本课词语。 提升作业:展开真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课题 |
1 观潮 |
课型:新授课 |
课时:第二课时 |
||
授课时间 |
|
||||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引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②语言运用:学生能说出文中比喻句的作用,能解释“霎时”“依旧”“风号浪吼”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 ③思维能力:学生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④审美创造:在到生活中发现美的景色、美的事物、美好的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
|||||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说出文中比喻句及排比句的作用,能找出“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浩浩荡荡”等关键词,想象以及大潮来之前,来之时,来之后的不同场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 难点: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本文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
|||||
3.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
|||||
环节一:精读课文,品读重点句子,感受澎湃之美。 |
|||||
教师活动: 1.上节课,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文字描述来了解这一“天下奇观”。 2.赏析第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自读这段文字,交流: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最佳地点在哪里?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 (3)请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师总结:这段文字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 4.请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潮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找出重点词语并进行分析。 |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搜集课文相关信息。 2.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 (1)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2)学生带着课件出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汇报说交流成果。 3.(1)学生听课文第3-4自然段朗读音频。 (2)学生练读、汇报
4.学生边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边思考思考问题。
|
||||
环节二: 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
|||||
教师活动: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景物描写方法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学生各抒己见。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请学生找关键词,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 |
学生活动: 1.学生汇报本课学习的景物描写方法。 2.学生交流,找出课文关键词,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 |
||||
环节三:拓展延伸。 1.书写小练笔。 |
|||||
教师活动: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后,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 学生分小组当小导游介绍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 |
||||
环节四:课堂小结 |
|||||
教师活动: 课堂小结: |
学生活动: 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
||||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课文的写作顺序。 提升作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钱塘江大潮以及它的成因。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