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如何在写景抒情中表达个性

罗平2020/7/15分类:教学设计

如何在写景抒情中表达个性

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中学   罗平

设计理念: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一般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阅读教学之中,在作文教学方面,其实没有把它当作“课”来上。长期以来的作文课,教师更多的做法是按照课本上写作训练的内容布置一个文题,略做指导,提几点要求,便放手让学生去写,或者是仅仅把作文指导课当成作业或任务布置给学生。因此大多数学生苦于把那些抽象的理论有效地转化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提笔时无话可说,谈到作文就愁眉苦脸的。教师们也常常埋怨学生写不出生动的作文来,结果是教师拼死拼活地精批细改,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甚微。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把语文教师从批改作文的沉重包袱中解脱出来?我以为从根源上解决不了“写”的问题,再怎样从“改” 方面下功夫,只能事倍功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指导下的写作训练教学活动,写得才可能在修改的过程中锦上添花。为了把作文教学从阅读教学中生发开去,及时迁移,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指导训练活动,我是这样计划并具体实施教学方案的。

教学目标:

1、学习观察景物的方法,抓住特征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

2、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寓情于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回顾所学过的优美的经典写景散文的亮点,自然迁移到本节课教学内容)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毫写下了精美的篇章。每个人都喜欢阅读文质俱佳的美文,更欣赏引人深思、富有创意、独具个性的经典名篇。同学们可能会觉得美文佳作、经典名篇似乎与自己无缘,可望而不可及,其实不然,当你有了阅读美文的欲望并被它所感动,从而触发了内心丰富情感的琴弦,产生有话想说的感觉时,你就有了把自己内心的思考、感受、想法写出来的基础,也就有了表达的冲动,你写作的激情已不知不觉中被点燃。当你把写作当成一种自由而快乐的事情去做时,你就可以很自然地达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文抒我情”的境界。

这节课就让我们在品读与欣赏名家名篇的精彩片断中,学习如何写好景物,抒发真情,展示创新思维,表达个性。

二、写作技法指导与训练活动:

(一)练就个性观察:

引言:一说到观察,同学们可能马上就会想到一些精彩的场面、感人的实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是观察的对象,现实生活中身边人们的一举一动,一喜一忧都是观察的客体。下面我们借助以下精彩片断,看看文章是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创作出有个性的作品;如何运用观察,真实而艺术地再现生活,把五彩缤纷的景物定格在我们面前的。

1、观察第一技法——细致深入

精彩片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到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拨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拨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鉴赏感悟凡看到这段精彩的文字,都会被鲁迅对百草园的景物生动形象的描写所感动,读后有如临其境之感。鲁迅先生能够把“百草园”的泥墙根写得趣妙横生,归功于他观察仔细,他不仅用眼观(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椹;而且用耳听(听觉)——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用手摸(触觉)——翻开断砖、按住斑蝥的脊梁,拨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用嘴尝(味觉)——覆盆子“又酸又甜”。多种观察器官的同时使用,多个角度的真切体验让我们有机会可以欣赏到如此具有生活情趣的美景。

小结:写景状物如果没有观察,是无法写出真实而鲜活的作文来的。不善于观察的人,再好的生活素材也会视而不见,一到动笔便觉得没什么可写。所以要懂得观察的重要。不过,观察是有技巧的,无论观察的对象是什么,首先要精细周密,这样才能将对象描绘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其次,还要抓住特征写特点,所以下面教你第二种技法:

2、观察第二技法——抓住特征

观察要抓住特征,就要力争写出观察对象不同于其他对象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写雨,名家们眼中的雨迥然不同。名家经典片段比较欣赏:

“看,像牛毛,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上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

“风过去了,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老舍《骆驼祥子》

鉴赏感悟这两段描写的对象都是雨,但前者一看就知道是春雨,后一段一看就晓得是夏雨,为什么?这就是作者观察时抓住了对象的特征。我们常常用“写什么像什么”来赞扬一些人文章写得好,为什么“像”?因为抓住了特征。

3、观察第三技法——关注细节

精彩片断“瞧,那小小的嫩芽,不紧不慢地从表皮里钻出嫩黄的小茎杆,低低地垂着,颜色那么清新、那么诱人!片刻之后,她又开始挺直腰,伸开了细细的手臂,短短几个小时,竟然把她极富魅力的形象完美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或许是小叶卷得太久的缘故,她索性张开仅有的两片小叶轻轻地拌了起来。”

鉴赏感悟这段对种子“萌芽”的细节描写,语言表达颇具特点: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写嫩芽,赋予其人格化的色彩,表现了作者对嫩芽的喜爱之情;在遣词造句上:动词“钻”、“垂”、“挺”、“伸开”、“展现”、“张开”、“抖”的准确使用,细腻写出了从嫩芽到小叶的变化过程;而叠音词“小小”、“低低”、“细细”、“短短”、“轻轻”的使用使语言具有节奏和音律美,语言神形兼备,生动形象,细腻传神。

4、教师小结:从以上这些来自生活、来自细微观察的鲜活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善于观察的人,即使在较平凡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与众不同的亮点,每到写作时便汩汩滔滔、文思泉涌。从细微处做起,不忽视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你一定也会觉得生活中有观察不完的内容,你就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一旦习惯成自然,你就不愁写作“无米下锅”了。今天这堂课上的观景写作训练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写作需求的。为此,今后同学们还要掌握一个写作技巧——坚持写观察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5、小练笔:请同学们试运用刚刚学习的观察写作技巧,选取自己生活中最熟悉或记忆深刻的地点、景物,写一个观察描写片段。

   (二)培养个性思维,联想想象:

引言:  平时你看到一个人笑的很美,怎么形容她的美呢?你看到一处景致很迷人,如何描摹它的迷人呢?这就需要对观察到的对象进行思考,观察者不仅需要对眼前的对象做生动的描绘,还应该由此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抛砖引玉:我们曾经学过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为千古绝唱。这句诗好就好在作者看到冬天的雪景后,立刻想象到了梨花盛开的美丽景象。由此看来,岑参是一位想象力丰富的诗人,他能把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美的语言,美的意境,表达出独特的感受。

请大家回忆最近学习过的写景散文,选取自己最喜欢精彩语段进行诵读。

2、课外精彩片段欣赏:

一觉醒来,窗外天气真好,天空特别明朗,蓝得像有一块大毯子盖在天上,白云有时像一支棉花糖;有时像蝙蝠似地吊在天上,一摇一摇,像小时的摇篮;有时又像一只小绵羊,在天上奔来跑去,停下来,歇歇脚,吃吃草,走喽!下一站在哪里?不知道!总之,云没有家,游牧似地在空中飘来荡去,这样的蓝天真美!

                                                                        小梅《云的遐想》

鉴赏感悟作者借助比喻的手段,运用类似联想的手法,以描写的本体“云”为思考出发点,然后从“云”的外形上入手,联想到“云”像“一支棉花糖”、“蝙蝠”、“小时的摇篮”、“一只小绵羊”等物体,借助生动形象、恰当准确的动词写出了“云”的形状变化多姿,表达了对“云”的喜爱之情。

3、“联想与想象”创新思维训练:

通过赏析精彩片段,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的好处,下面让我们学以致用,完成以下写作训练:

1)仿写:请动情地朗诵例句,并结合生活中你对母亲的感受,发挥想象和联想,寻找恰当的意象,仿写句子: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

母亲的皱纹,是辛苦岁月、风霜雪雨的刻痕;

母亲的                    ;是                                

2)创新组合:请根据以下词语,放飞你的想象,创造一个特定的意境,完成一个精彩片段:

  阳光    月亮   小河   舞蹈

                                                                          

                                                                           

3、教师小结:

    如同雄鹰只有矫健的翅膀才能翱翔万里蓝天——想象力是个性化作文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切和热爱,来源于对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很多,在想象的世界里,你可以与古人闲聊,与植物对话,还可以到未来世界遨游。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认识到培养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不断运用掌握到的写作方法,激活个性化的创造思维,努力写出生动形象、文质兼美的文字来。

(三)传递个性情感:寓情于景

引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单纯写景的句子是不存在的,写景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传情。寓情于景是写景文章的终极追求,下面名家的经典之作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1、片段欣赏:

是在秋天,绿的凉亭枯黄了。霜蚀了的树叶从枝上落下来,但是太阳依旧带了微笑透过窗户。它在向着桌上失了色香的花儿诉说春天。只向着花儿吗?不,也向着每个人。向着你,也向着我。阳光偷偷进了心中,在下霜的秋天拿了些春天的回忆来温暖那些心儿。

——巴基《秋天时的春天》

    鉴赏感悟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大多是萧杀凄凉的,西风吹,白霜降,绿色消失,树叶飘零,给人一种惆怅满怀的凄凉之感。但在上文中,作者运用自己的慧眼,透过秋天的阳光,看到春天的气息,看到春天的景象,看到了太阳带着微笑透过窗儿向花儿、向每个人述说着春天的故事,诉说着希望的存在。秋天来了,在下霜的秋天,只要心存阳光,就会发现春天的温暖。在文中,作者运用拟人的笔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2、经典美文大放送:(备注: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对原文略有删改)

生死胡杨

世上有好多地方,到过一次就不想再去;唯有一处,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它就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的那一片胡杨林。

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品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涯的戈壁滩上。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砂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一种好想划拳下酒的感觉充盈心房。

遥遥望见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林,眼眸便倏地一亮:在无休止的干旱瘦瘠、无始无终的沙尘风暴的折腾下,竟会有如此灿烂的胡杨——巨帚般的树冠撑天摩云,浓浓的翠绿在天幕上写意般地勾勒出波涛似的线条;巍巍身子将脚下的戈壁绿地护卫得严严实实,好一派“泰山敢当石”模样。在目力所及的无边无际中,这里简直是一个最为壮丽苍凉的生命场,铺天盖地的是生命和自然的交响。面对此情此景,不善诗词的我也不禁吟哦:“缄默着,永远奉献——这是胡杨写在尘世的生命;缄默着,奉献永远——这是尘世写给胡杨的诗篇!”

怀着依依不舍的心绪,我驱车赶往另一片已然死去的胡杨林。

那是一幅怎样惊心动魄难以忘怀的景象啊!

放眼望去,千姿百态的胡杨,在静默中挽一抹斜阳,被岁月消弭了生命颜色的身躯紫黑发亮。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有的虽树冠被摧,肢断骨折,却依然挺起足以使世人瞠目的脊梁。大气中闪跃着“生当作人类,死亦为鬼雄”的威光。站在它面前,你的心灵会接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你会忽然悟彻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无声无息的成长,无声无息地壮大,无声无息地辉煌……

胡杨成为我生命的寄托。我从它那里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出身的卑贱不算什么,长相的丑陋不算什么,环境的恶劣不算什么;命定的一切原是可以抵抗的,以最坚硬的质地、最强大的忍耐力、最玩强的生命力..去抵抗,只要不早亡,就可以成就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伟业。

赏析要求:请同学们边读边揣摩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的独到匠心。选出自己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语段有感情的诵读,试谈谈选读的理由。

三、师生共同总结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了精彩语段的欣赏、分析、训练活动。我们从中探讨了如何写好景,抒真情,表达个性的思维。同学们能总结出写景类作文的一般方法吗?

  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及时评价,适时补充,如下板书:


如何在写景抒情中表达个性:    联想想象:思维开放,合理丰富

                                寓情于景:真实感人

四、实践演练:

我们欣赏了这么多有个性、有创意的精彩片段,从中领悟到了这么多实用的写作技法,下面请同学们尝试写一篇写景抒情类文章。

友情提示:

1、着眼于自己的生活空间,跳出自我限制的小圈子,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审视身边的事物,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

2、确定题目后,运用你最擅长的文体去真实表达,张扬个性。

教学反思:

在这次作文教学中,我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构思、收集整理教学资料等工作。在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也比以往多占用了课堂时间(两课时)。教学后的总体感受是:精心做好作文指导教学工作,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重视作文指导教学工作,更能有效地促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发展。教师一次苦心经营的作文指导教学活动,换回的丰厚回报,是所教学生的高质量作文。从整体看,两个班学生的作文情况:选材广泛、立意多元、思维开阔。即使是相同的选材,切入角度大不相同,读起来总有新鲜感。教师面对学生们完成的赏心悦目的作文,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与快乐感,哪有穷尽?

要把作文教学当成课来上,作文教学需要具体而实在的训练方式,需要形成作文教学的训练体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吸取有关语文知识和艺术营养,给予学生适当的技巧指导和一定的模仿暗示,使学生学会模仿和借鉴,在渐仿渐放的训练中,师生共同跳出原有的模式,追求创新思维。在“实践演练”这一项写作活动中,我并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文题,而是提供了写作范围、友情提示,意图是留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感兴趣的题目,他们才乐于去表达,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把乐于表达自己当成一种展示自我的平台,当成一种获得他人尊重与承认的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还体现了“以生为本,开放作文”的理念。

这一单元的作文教学活动结束了,但我心头反而有了新的压力:如何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突破这种模式,如何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如何使每堂作文课都上的有新鲜感,这是摆在我面前的新课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直面课改,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