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台阶》教案
李晓强2021/1/26分类:教学设计
《台阶》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并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具:
五、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课件一:油画《父亲》
2.同学们,这幅油画我们在美术课本上应该都看到过,当你看到老人枯黑、干瘦布满皱纹的脸,身陷的露出迷茫目光的眼睛,焦灼的嘴唇,仅剩一颗门牙的嘴,爬犁一般的大手以及手捧的破碗,你大脑中首先闪出的词语是什么?沧桑!悲苦!是什么让这位父亲如此沧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台阶》一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和这位父亲一样沧桑的农民父亲的生活。去探寻他们苦难生活的根源。(
二、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2.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刻内涵。
三、‘预习检测,熟悉情节
1.走进作者
李森祥,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台阶》等。其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农民的质朴形象。作品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艺术特色是文字简洁、善抓细节 。
2.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 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句式:谁,为了什么,干了什么,结果怎样)(展示课件)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一位父亲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不辞辛苦造高台阶,最终走向衰老的故事。(展示课件六)
通过刚才的展示,大家很清楚本文的主人公是父亲,全文都在写父亲,可是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叫父亲,文章为什么命名为台阶呢?父亲和台阶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父亲。
四、品析文中细节,感悟父亲形象
我们刚才认识作者时,知道了作者擅长细节描写本文也是这样,儿子的笔触及到了父亲的全身,对父亲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比如老师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的那双脚板请同学们翻到第5段,我们一起来品读父亲的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让父亲的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师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了“宽大”“裂着许多干沟”“干沟里嵌着许多泥土”“洗不干净的”“沙子多”“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都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
提问:父亲的脚是什么样的?
有许多泥沙,洗不干净,裂着许多干沟,是黄几几的,宽大。
提问:透过这些干沟、泥沙、还有黄几几的颜色,你看到了什么?
父亲非常辛劳
师:对,品读父亲的脚,我们读懂了父亲的辛劳。示例:品读第5段,父亲的脚,我读懂了父亲的辛劳、贫寒板书:辛劳)(展示课件八)请同学们继续品读父亲,从对父亲的细节描写中,读懂父亲。遇到问题可以和同桌交流我们有三分钟的时间(学生专心品读,师巡视)
师:让我们从脚打头打量父亲,老师品读的是父亲的脚,哪位同学接着品读?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出示课件九)品读第____段,父亲的____,我读懂了父亲____
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用笔勾画有关父亲的细节描写,并在旁边批注出父亲的特点
学生展示:
1.我品读了第九段父亲的目光,父亲羡慕向往别人家的高台阶,我读懂了父亲的有理想,有志气。
2.我品读的是第10、11段,父亲的准备“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从这可以看出父亲的辛劳。
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最后卵石堆得小山般高,瓦罐里的角票满了几次说明父亲很执着,坚持不懈。坚忍不拔
3.我品读的是第19段,父亲的额头“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父亲天没亮就起床了,说明他很辛劳
4.我品读的是第21段,父亲的两手“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表现了父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提问: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很多人看他,他不好意思
提问:这一段还描写了父亲的什么?
还描写了父亲的背和胸他的背驼了,说明他长期辛劳,把背累驼了
提问:有道理,还有没有别的理由?驼惯了的只有他的背吗?挺不高的只有他的胸吗?
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突然被很多人关注,他不习惯。是的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提问:小说还有反映父亲这一性格特征的细节吗?
“第二次他再坐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挪台阶的细节正是父亲谦卑心理的外在表现。回答别人的问题回答错
5.我品读的是第22、27段,父亲的腰“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这表现了父亲不服老。
五、课堂巩固
请同学们一下你对这位父亲的认识。(出示课件)
概括地说,这篇小说塑造了父亲——一个典型农民形象。具体地说:
(1)他是一个要强、不甘于低人一等的、有着自己的理想、有着自己的淳朴目标的人,表现在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台阶低,哪怕倾尽大半辈子心血也一定要造一座有着高台阶、属于自己的新屋。
(2)父亲是一个拼命苦干、具有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精神的人,表现在他为了建造新屋的漫长而艰辛的准备过程。
(3)父亲又是一个谦卑的人,表现在新的台阶建成后,他又不好意思坐在上面。
师:现在,我们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上,文章一直在说父亲,可题目为什么是台阶呢?
明确: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父亲的好品质和农村的贫困落后都是利用台阶来表现出来的。小说主要为了表现父亲,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它是本文的感情线索。因此,小说一次为题。
师:常说勤劳致富,文中的父亲很勤劳,那是不是他太无能了?父亲悲苦的根源在哪里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六、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作者不仅以崇敬的心情讴歌了父亲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好品质,而且以怜悯的心情展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从而发出了时代的呼唤:迫切要求提高生产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让农民的生活迈上新的台阶。
台阶不仅仅是小说的线索,更是作者内心的呼唤,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自卑走向自尊,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这应该是题目为台阶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出示课件十二)
七、布置作业
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八、板书设计
《台 阶》
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
|
贫穷→富裕 自卑→自尊 被漠视→被尊重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教师如何有效管理学生
共 0 条评论